一桩十年冤案:十年前,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重大刑事案件。V君正好路过案发现场,被警方盘问调查,并没有证据表明V君就是罪犯。然而这十年来,V君却被一直被警方称为疑似重刑犯,还经常在电视上被提及,全国人民耳闻目染。请问:你会如何看V君?会不会觉得V君虽然不是罪犯,但可能很危险,最好不好和V君走得太近?一定会如此,这是趋利避害的人性使然。嗯,这也是疫苗君(Vaccine,也是V君)十年来被污名化的遭遇,这种污名化不是来自民间,而是来自这个行业专家们的一念之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听陶医生讲两个故事。第一个小故事:疾病命名古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命名对于正确认识事物非常重要。COVID-19病毒在武汉被发现,国外故意将其称为武汉病毒或中国病毒。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及时对病毒进行了科学命名,并且明确指出不应该以发现地来命名某种病原体/疾病,以免当地被污名化。这种把疾病以某地命名的方式,在科学尚未昌明时期屡见不鲜,比如:马尔堡病毒(德国城市),埃博拉病毒(非洲河流名字),诺瓦克病毒(又名诺如病毒,发现于美国诺瓦克),西班牙流感(倒霉的西班牙,其实美国最先出现病例)。拥有名字最多的疾病,可能非梅毒莫属了。梅毒的传播方式难以启齿,所以在梅毒被正式命名之前,其所到之地,人们总要用敌对或讨厌的国家/群体去命名梅毒。梅毒螺旋体示意图拿破仑时期,法国在欧洲军事上获得大胜,意大利、英国和德国就把梅毒称为法国病/高卢病;法国把梅毒称为意大利病/那不勒斯病;俄国人称这是波兰病;波兰人说这是德国病;丹麦和葡萄牙曾被西班牙统治过,就说这是西班牙病;土耳其人把梅毒叫做基督教病;印度北部穆斯林管这叫印度教病;在中国叫过广东疮;日本人则称为唐疮,意思是从中国传来了。最近,COVID-19病毒变异株在多国被发现,但在媒体上被冠以南非株、巴西株、英国株等名称。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对病毒变异株进行标准化命名,确保不会污名化个人、姓氏或地点。第二个大故事:疫苗安全性无意中被污名化年4月的春天,踌躇满志的陶医生受中国疾控中心邀请,去河北廊坊参加一个为期八天,由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授课的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分为前后两期,前一期只有八名学员,陶医生是其中之一;后一期包括全国各省疾控中心从事疫苗安全性监测的专业人员。这个培训班的目的,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下,帮助中国各省都建立自己的疫苗安全性监测系统。第一期培训班是培训的国家级师资,第二期培训班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级师资一起,对各省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开展培训。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培训证明培训结束后,陶医生获得了国家级师资的培训证明。请注意证明里的红色圈注部分有一个英文名词叫AdverseEventsFollowingImmuization(AEFI),如何将其翻译成中文名词,成了培训班上争论的热点,记得我们就这个问题和小伙伴及世卫组织专家争论了一个上午。疫苗安全性监测,到底要监测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只监测两种信息,一是接种疫苗后发生的、怀疑与疫苗有关的健康损害,二是疫苗接种了多少剂次。前者作为分子,后者作为分母,这样就可以计算接种疫苗后健康损害发生率或报告率,用于科学评估疫苗的安全性。接种疫苗后发生的、怀疑与疫苗有关的健康损害,需要一个简洁的中文名词去命名,在英文里就是AEFI。我国于年发布了《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试行办法》,办法里使用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这个名词没什么问题,因为办法针对的就是疫苗导致的严重健康损害。但是,当时还没有引入AEFI的概念。年3月,中国疾控中心下发《开展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试点的通知》,在作为附件的监测试点工作指南里引入了AEFI概念,将其翻译为预防接种副反应,解释为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健康损害。这个名词解释,犯了关键性的逻辑错误,错在名词本身,解释没错。解释里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没错,然而预防接种副反应是明确由疫苗引起的健康损害,这完全错了。相当于在V君十年冤案里,V君只是可能与案件有关,但警方并没有确定是V君作案,就将其称为了罪犯,实在太污名化了。指南进一步说明预防接种副反应分为疫苗反应、接种程序错误、偶合症、注射反应、不明原因等五类,这就更显示出逻辑矛盾来了。既然分类种包含偶合症,也就是与疫苗无关的巧合发病,那怎么能将其包含在明确因果关系的预防接种副反应里呢?年3月1日,国务院令第号发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简称条例),首次提到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这个名词,其在条例里的意思是怀疑疫苗导致的严重健康损害。这个名词和意思用在这里没有错,但5年后却被张冠李戴用到全国的监测方案里,成为疫苗被污名化的关键。《条例》发布一个月后,陶医生去河北廊坊参加培训,在一个会议室里与小伙伴们激辩,坚持AEFI必须翻译成预防接种不良事件,理由是:预防接种不良事件完全是一个客观陈述,不对疫苗是否导致了健康损害做判断,这个翻译无论从字面意思上还是内在含义上,都与AEFI完全契合。相当于在V君十年冤案里,陶医生坚持认为:警方称V君为案件相关人才是最合适的。然而,陶医生失败了。由于中国以前一直使用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或预防接种副反应,为了保持连贯性,以及避免中文语境中出现让人感觉事态严重的“事件”两字,在那场关键性的辩论中最终决定,暂时还是沿用试点工作指南里的预防接种副反应来对应AEFI。陶医生对这个结果非常失望,可惜世界卫生组织的外国专家则无法理解预防接种副反应在中文语境里的真实含义,也没有表示反对。在稍后针对各省专业人员的培训中,AEFI就成了预防接种副反应,各省在培训过程中展示的本省监测系统流程图,也沿用了这个名词。谎言重复次变真理,谬误重复次会当真。用了存在严重逻辑错误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后,疫苗的形象在专业人员眼中不再安全,因为所有接种后出现的健康损害都预设是疫苗导致的,这无疑是一场灾难。培训结束回到上海,陶医生暗下决心,不能让预防接种副反应这个名词出现在上海,不能误导专业人员和公众。我征求了很多上海专业人员的意见,于年6月起草了《上海市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监测方案》,这很可能是目前为止全国唯一不以预防接种副反应命名的监测方案。年方案修订,名称改为《上海市预防接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方案》,去掉了一个“后”字,更加简洁了。年6月,中国疾控中心发表的《全球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一文中称: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是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被认为由预防接种引起的任何医学事件(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tv-vo.com/jbby/1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