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进了超市,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看见什么都想买,特别是零食!可是,你们有没有仔细研究过这些零食包装上的成分表,“食品添加剂”无处不在。
说到食品添加剂,我们都不觉得陌生,比如用盐或糖腌制食物,就是使用添加剂的过程。添加剂可用于食品保存、包装、改善食品口感,外观、质地等。食品中出现的化学添加剂,有些是直接加入的,有些则是通过接触食品包装或容器后混入。
我国食品卫生法(年)规定:
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允许在食品中添加一定量的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
虽明文规定允许添加,但它的危害一直存在质疑。
食品添加剂与药品不一样,使用前不会经过严格的安全性验证。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提示,一些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有害。而对于仍处在快速生长阶段的婴幼儿和儿童,他们的健康可能更容易被有害添加剂干扰或损害,因此尤其需要警惕。
近日,美国《儿科杂志》刊登了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一份题为《食品添加剂与儿童健康》的政策声明: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些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会对儿童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这些添加剂会干扰儿童的荷尔蒙、生长发育,甚至可能增加儿童肥胖的风险。
图片来源:美国儿科学会(AAP)
所以食品添加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无害,我们并不能保证他们是足够安全的,特别是对于发育期、对化学物质敏感的孩子,可能一点点的小损伤,就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食品添加剂究竟有哪些危害?
导致行为障碍,降低智力
摄入生产糖果和软饮料时经常使用的人工添加剂会导致多动症等行为障碍。孩子如果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饮料或其他食品,就会因摄入过量,对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并且有6种人工色素包括人们所熟知的柠檬黄、日落黄会影响儿童的智力,严重时可导致儿童的IQ值下降5.5分。
降低孩子免疫力
按国家标准使用添加剂的食品对人体健康是无害的。但对儿童来说,食品添加剂容易降低人体免疫力,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健康。
是儿童紫癜的过敏源
添加剂是引发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最常见病因。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调味剂等。调查表明,食品添加剂更容易成为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过敏源。
影响孩子身体成长
经常吃“垃圾食品”,那些过多的糖分和油脂不仅会导致孩子的体重超标,过多的盐分还会增加心脏和肾的负荷,导致血压等问题。碳酸饮料还会影响孩子吸收钙质,导致骨质疏松。
虽然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毒药,它带给我们更加丰富色彩的食物,挑逗着我们的味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但它的危害我们也不容忽视,还是建议少吃含有过多食品添加剂的食物,特别是以下6种,它们已被美国儿科学会点名,作为父母的我们更加需要帮孩子把关。
双酚类化合物
有潜在生殖毒性,和体内的雌激素功能类似,会影响孩子青春期的发育(性早熟),降低生殖功能,增加体内脂肪,影响神经和免疫系统。
常见于
1.塑料奶瓶、水杯等塑料容器;
2.外卖盒、铝制食品罐头及饮料罐等内层;
3.桶装水,桶装水的材质有些含有双酚A,在太阳爆晒、加热很容易释放出。
另:我国和欧盟等国家都禁止儿童奶瓶、矿泉水瓶使用双酚A(BPA)。
1.尽量给宝宝挑选玻璃、硅胶或大品牌的奶瓶和水杯;
2.莫用塑料餐具盛食物在微波炉加热,莫将塑料餐具放入洗碗机中;
3.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买饮料及罐头食品。
人工食用色素
与恶化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相关。
常见于
不少加工食品中都有着色的色素,通过食品的配料表中就可以看到。主要有苋菜红、胭脂红、赤鲜红(樱桃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与天然色素相比,其颜色更加鲜艳,不易褪色,而且价格较低,广泛被果汁、饮料等使用,以增加来吸引人们的购买欲。
给宝宝添加工食品时应注意看配料表,杜绝含人工色素的食品。
另:我国规定以下几种食品不得使用合成色素:禽肉类及其加工品,鱼类及其加工品,水果及其制品,调味品,婴幼儿食品,饼干及糕点。
邻苯二甲酸盐
一种使用最广泛,也是最廉价的PVC增塑剂,能增加塑料用品的柔韧性。比如吸管、保鲜膜等。
可能会影响男宝生殖发育,让女宝过早发育,增加儿童肥胖,并导致心血管疾病。过量使用会增加男性患睾丸癌、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
常见于
1.玩具、食品包装材料;
2.个人护理用品,例如某些洗发液、沐浴露、头发喷雾、指甲油等。
1.选取正规厂家的婴幼儿产品及玩具;
2.尽量防止孩子在学校门口的小摊位自行购买玩具及文具用品。
另:年起,我国对婴幼儿奶嘴、玩具等包括邻苯二甲酸盐在内的6种增塑剂坐了限量规定,总含量不超过0.1%。
全氟化合物
一种有着特殊性,能使材料防油、防污和防水的含氟化学物
1.可能会降低免疫力,出生体重与生育;
2.可能影响甲状腺系统,关键的代谢、消化、肌肉控制、大脑发育和骨强度;
3.长时间接触可能会增加超重儿童患代谢综合症的概率;
4.有可能降低儿童接种疫苗的药效。
常见于
1.食品包装中的纸袋和纸盒;
2.平底锅、防水手套;
3.受污染地区的自然水。
1.尽量保证宝宝摄入健康的饮用水
2.减少防水、防油等食品包装的使用
高氯酸盐
能防止干性食物产生静电的有毒化学物质,是一种新型污染物。
可能破坏人体甲状腺功能影响正常新陈代谢,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尤为严重。一旦婴幼儿体内高氯酸盐含量过高,可能会导致发育迟缓,智商过低等情况。
常见于
1.某些茶叶、果蔬、谷物、肉制品等;
2.受工业废水污染的自然水;
3.某些奶粉、米粉中;
4.会添加到表明不含脂肪或油脂的干燥食品塑料包装中以控制静电。
1.尽量保证宝宝摄入健康的饮用水;
2.避免宝宝触摸没洗过的蔬果;
3.尽量选择大品牌的奶粉和米粉。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长期食用会干扰甲状腺激素的产生,严重还会引发胃肠道癌症以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常见于
用于保存食物和增加色彩,尤其在腌制和加工肉中,如罐头、香肠、热狗、咸肉、火腿、熏肉等。
少买罐头食品、少吃加工肉类,特别是在怀孕期间。
这时候,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让妈妈们很茫然,给孩子挑选食物时,标签上的各种说明,众多的营养成分,不知名的添加剂,到底哪些儿童食品能给宝宝吃,哪些成分不应该出现在婴儿食品里呢?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中国营养联盟高级营养讲师徐静围绕食品标签作出几大提示。
一看食品类别;二看配料表;三看营养素含量;四看产品重量、净含量或固形物含量;五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六看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QS标志等,还有市场准入证明)。
芽芽妈补充一点,在一些进口食品里常出现英文标签,给宝宝选择食物时,不能单以一个标签为准,还要查看其他营养成分,选择适合宝宝年龄的食物。
Natural(天然):指食品中不含防腐剂和人工添加剂。这种食品比较适合给宝宝吃。
LowCalori(低热量):表示食品每单位释放热量在40大卡以下。美国儿科学会建议1岁以内的宝宝最好不要选用这种食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生长发育速度快,需要一定的热量支持。
SodiumFr(无钠):表示每单位食品中钠含量少于5毫克。这种食品适合1岁以下的小宝宝,因为这个年龄段宝宝的饮食还是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而奶里已经含有一部分钠,可以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需要,过多摄入钠可能会给宝宝未成熟的消化系统造成负担。
SugarFr(无糖型):指食品中不含蔗糖,这种食品适合已经出现糖尿病症状的孩子。
Organic(有机):指制造食品所用的原料在生长过程中没有使用杀虫剂或化学肥料。比较适合宝宝吃。
CholstrolFr(无胆固醇):表示每单位食品中胆固醇含量少于2毫克,脂肪含量少于5克,饱和脂肪酸少于6%。
说到这里,还有妈妈会问,孩子非要嚷着吃零食,不给买就各种耍赖撒泼,怎么办?
芽芽妈搬出了法宝——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国营养学会共同编制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它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最新特点,更有针对性地为儿童青少年提供零食指导,使零食指南进一步科普化。
下面就来看看《指南》是如何建议的~
2-5岁
这个年龄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三顿丰富的正餐与两次适量的加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如果需要添加零食,应该少量,且要选择健康零食。
1.吃好正餐,适量加餐,少量零食;
2.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5.零食应新鲜、多样、易消化、营养卫生;
6.安静进食零食,谨防呛堵;
7.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6-12岁
这个年龄段孩子饮食模式逐渐从学龄前期的三顿正餐、两次加餐向相对固定的一日三餐过渡,正餐食物摄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饮食间隔时间较长,容易产生饥饿感,且由于学龄前饮食习惯的延续,容易产生零食消费需求。
1.正餐为主,早餐合理,零食少量;
2.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含咖啡因饮料;
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13-17岁
青少年正经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冲动性食物消费,甚至对某些零食产生依赖。
1.吃好三餐,避免零食替代;
2.学习营养知识,合理选择零食,优选水果、奶类、水果和坚果;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饮酒;
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联系我们
//
/schoolmu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零食,是许多人都喜欢吃的东西,特别是小孩子。然而最近一项《中国9城市儿童[详细]
早在18世纪,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就用来治疗会引起乏力、牙龈出血甚至死亡的[详细]
零食,是许多人都喜欢吃的东西,特别是小孩子。然而最近一项《中国9城市儿童[详细]